2021-05-26來源:GVL怡境生態(tài)
濕地景觀的構成
濕地景觀構成的基本要素有水體景觀、生物景觀和文化景觀,三者相互交融、相互影響。
人工濕地景觀的獨特要求
人工濕地除可以參照濕地景觀的形式要求之外,其景觀設計相比自然生態(tài)型濕地有獨特要求,主要體現在:
①水處理功能是核心。在濕地功能分區(qū)、投資等方面,水處理單元仍占據主體地位;水處理工藝流程對濕地景觀體系如總平面布置、豎向設計等有根本性影響;需要通過不同功能分區(qū)的劃分等措施,防止水處理過程中的二次污染影響。
②多功能發(fā)展是方向。人工濕地多處于城市區(qū)域,與人聯系更為緊密,因此,需發(fā)揮濕地的多功能性,尤其是通過景觀建設,滿足人的休閑游憩需求;并通過設置科教設施,發(fā)揮濕地科普教育等功能。
③缺乏相應的設計規(guī)范標準。在現有頒布的《人工濕地污水處理技術導則》(RISN—TG 006—2009)、《人工濕地污水處理工程技術規(guī)范》(HJ 2005—2010),均沒有提到景觀設計的相關內容。
設計依據
一、從生態(tài)格局角度看待濕地選址
水處理型人工濕地多處于城市建成區(qū)范圍內或近郊區(qū)域,其選址需要符合相關規(guī)劃要求,同時,應從整個區(qū)域生態(tài)安全格局的角度,將其選址與河道、綠地、道路等要素進行有機聯系,打造為景觀生態(tài)功能節(jié)點。
景觀生態(tài)學上最經典的案例“波士頓翡翠項鏈”,就是以查爾斯河等自然要素所限定的空間為定界依據,利用200~1500英尺寬的綠地,將9個公園連成一體,綿延約16km,在波士頓中心地區(qū)形成了一系列景觀優(yōu)美的公園,帶來巨大的社會經濟和生態(tài)效益。
△波士頓翡翠項鏈水系圖
二、辨證看待“最小干預”原則
“最小干預”不是完全不動或動的最少,而是在達到特定修復目標下的“最小必要措施”,如果達不到修復目標,則所謂的“最小干預”是沒有意義的,而在達到修復目標的前提下,不宜過度修復。在濕地設計時,要盡可能尊重場地的原有脈絡,充分利用場地的基底、現狀設施等依形就勢進行設計。以某濕地工程項目為例,其所在場地的大地景觀以方格狀農田、平直的道路、道路兩側的白楊樹等構成,若采用大挖大填的總體方案就不合適。當然,如果場地已經嚴重受損,則必要的場地干預措施也是適當的。
三、從全壽命周期看待可再生能源
逐步提高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是能源利用的發(fā)展方向,但在具體工程應用時,應從可再生能源的全壽命周期進行評估,比較使用不可再生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的碳足跡,因地制宜、適度地使用可再生能源。如現在部分生態(tài)工程喜歡使用太陽能供電系統(tǒng),但是如果工程規(guī)模不大,太陽能供電系統(tǒng)的全壽命周期成本可能并不經濟,則應優(yōu)先采用傳統(tǒng)能源供應。
四、科學合理采用生態(tài)材質
在濕地構建過程中,應科學合理地采用生態(tài)材質,以打造與城市環(huán)境截然不同的自然生態(tài)的濕地景觀。但是,應特別注意一些看似自然、生態(tài)的材質如竹木等,如果設計、使用不當,在工程使用年限內反而會增加運維成本,此時若使用一些更耐久、施工更方便的傳統(tǒng)材質如鋼材等可能更合適,也更符合生態(tài)的原則。如杭州江陽畈濕地公園構建濕地生態(tài)島時,采用防腐處理的鋼板圍合而成,從后期運維過程中看,相比竹木等“生態(tài)”材質,鋼板更為經濟有效。
△灃河濕地生態(tài)公園,候鳥棲息地,結合拋石圍堰營造適合鳥類棲居的生境
五、采用本地化、易養(yǎng)護的植物
植物對于發(fā)揮人工濕地的去污效果、維護床層疏松、營造濕地景觀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。不同的水生植物有不同的生態(tài)位和去污功能,如鳳眼蓮等水生植物可通過根系向水中分泌一系列有機化學物質,這些物質在水中含量極微的情況下即可影響藻類的形態(tài)、生理生化過程和生長繁殖,使藻類數量明顯減少。同時,植物選擇時應盡可能采用土著種,以形成穩(wěn)定的植物群落,增強系統(tǒng)的抗逆性,使系統(tǒng)長期穩(wěn)定運行。
六、利用仿生學原理打造微景觀、構建棲息地
利用仿生學原理,打造亭臺樓閣、桌椅臺凳、廊柱燈塔、銘牌雕塑等微景觀,可做出簡潔、高效、內斂的設計作品,即體現出師法自然的精神,又能寓教于樂,起到科普教育的功能,如很多濕地公園喜歡以魚、鶴、蛙等濕地動物為原型設計銘牌雕塑。同時,盡可能考慮光線、濕度、筑巢地點、食物提供、防御捕食者等條件,并結合微景觀設計,構建濕地動物棲息地,以最大化發(fā)揮水處理型人工濕地的生態(tài)服務功能。
七、注重比例和尺度的形式美
美產生于形式,產生于整體與各部分之間的協(xié)調,各部分之間的協(xié)調,以及部分與整體之間的協(xié)調。比例與尺度是構成形式美的重要元素。人工濕地設計中,場地平面、豎向的分割比例,各單元的長寬比例、植被的層次關系比例等,都需要結合人的審美需求進行設計,最終塑造自然舒緩大氣的濕地景觀。尺度是物給人的心理感受,人工濕地設計中,為確保布水均勻性和水處理效果,濕地單元往往設計為矩形,產生大量單調的直線條,因此應盡量避免濕地過多地設計為矩形,以使人產生更豐富的感受,并盡量避讓以上帝視角進行大尺度的平面設計。
八、通過高程、植物、水體形成變化之美
人工濕地建成后,主體是一個靜態(tài)的景觀。由于水處理的先天基因,濕地各單元間需要具有高程變化,因此,景觀設計可以借助這種變化來進行打造,以構成高低有序、錯落有致的場景。植物也是構成濕地景觀的重要元素,可以通過植物配置、節(jié)點打造,得到高低錯落、四季變化的濕地景觀。水體形態(tài)更是體現濕地變化之美的重要元素,根據水處理工藝的要求,濕地系統(tǒng)中可形成形態(tài)各異的水體,如曝氣塘似泉水汩汩而出,表流濕地呈現涓涓細流,攔河堰壩形成層層跌水,出水景觀塘水面開闊、清澈見底等,極大豐富了人的感受。富有變化、層次分明的濕地景觀——杭州長橋溪濕地公園如圖2所示。
九、寓教于樂,賦予濕地豐富的寓意美
水的處理蘊含了生命生生不息、循環(huán)往復、周而復始的理念。因此,在設計水處理人工濕地的景觀時,應積極傳達該理念。如成都的活水公園,整體形態(tài)上仿生魚類,設計將府南河水提升后進入魚嘴,經過魚頭形狀的厭氧池,再進入魚身鱗片狀的多級表流濕地單元,凈化后最終從魚尾排出,匯入府南河,在滿足水處理功能的同時,寓教于樂,充分傳達了凈水的寓意。
△成都活水公園細節(jié)
十、形成水質安全的濕地景觀
根據《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觀環(huán)境用水水質》(征求意見稿),用于營造人工濕地的濕地環(huán)境用水應滿足下表中的水質指標值,因此,在水質未達標之前,應盡量采用潛流濕地或封閉式的曝氣塘等工藝,避免形成自由表面流并與人體接觸,在與人接觸前,應對水質進行監(jiān)測,體現水質安全的原則。
參考文獻:魏俊,斯筱潔,趙夢飛,等.水處理型人工濕地的景觀設計原則探討[J].中國給水排水,2019,35(2):34-38.